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创作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

2020-10-25

作为“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的演出作品,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昨晚在上海大剧院完成了在上海的首场演出。

今天上午,《扶贫路上》的相关主创人员和上海的舞台创作者、专家们齐聚上海大剧院交流创作经验。

“创作《扶贫路上》对我来说不是一项任务,而是被扶贫路上的干部所打动有感而发的。”担任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编剧及导演的田沁鑫这样说。

原定的剧本写的是男主角,一个清华大学选调生,当时任百泥村第一书记。但当黄文秀的事迹传来,主创团队便改变了主意。“当我们冒着危险去采风时,看到有一只黄蛾飞在窗上,当地人有一种说法,人死之后如果很思念家乡,便会化成动物来到他思念人的身边。我当时很是触动,回到北京后,在我家20层的高楼也飞进来一只黄蝴蝶,我很是惊讶,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黄文秀吧,我心里想会努力做这部戏的。所以以蝴蝶作为本剧扶贫干部的形象,没有犹豫地推翻重写,责无旁贷的要完成这部剧。”

印青谈及自己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他表示黄文秀以及扶贫干部们的事迹让他打破了对新生代的刻板印象,“这次发现这批干部都是80后90后,而且表现都很好,我一下觉得我们国家有希望,而且肯定能做得比我们优秀。大家都是抱着很激动的心情来创作。”

此外,他还提出了在音乐创作上的难点。

由于主角黄文秀的角色定位是有前瞻意识和现代感的当代大学生。所以在音乐表现上要不局限于广西音乐,但要有时代性和全国性。第二点,还要把扑面而来的山歌和歌剧富有戏剧性的张力相结合。最后,要将传统的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认为,《扶贫路上》在歌剧创作的时效性上做得很好。同时音乐创作非常连贯,“我们能够听到广西民族特色的音乐,但是似乎又不是广西的,又是和西洋乐队融合的。整个音乐非常流畅,非常通俗易懂,这一点非常好。”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扶贫路上》给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地体现了思想性。不拘泥于所谓的西方歌剧程式化的东西,融入了新时代的语言,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整个音乐节奏非常流畅,不拖泥带水。而且音乐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很优美。民族歌剧很不容易,现实题材民族歌剧更是难上加难。这部剧平实的语言让我们从平凡当中感受到了村支书对家乡人民朴实的爱。”

“整个两个小时的剧情还是很紧凑的。印青老师的整个音乐布局既丰富,又有变化,不会让人觉得看歌剧会有拖沓的感觉。”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龚天鹏认为,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恰恰是创作者不太刻意去追求设计,保留原生态的东西,特别容易打动人。“我认为真正让大型作品流芳百世很重要的原因,不单是创作者主动赋予它什么,而是你主动放手,让它自然流露。我很期待这部剧再不断地加工,然后能够传唱。”

“编剧在戏剧处理上,让我们感觉到这部戏是很有时代感的,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跟文艺创作讴歌时代、讴歌党、讴歌英雄是紧密联系的。但黄文秀又是一个血肉丰满、境界高尚的人,导演把她一层一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人物非常真实。这是打动我们很重要的元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顾问、资深媒体人杨建国说。

上海市舞蹈家协会顾问凌桂明就舞蹈编排方面提出了建议,“在歌剧里面舞蹈不是主要的,但是可以帮助歌剧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给一点帮助或者支持。”他提出,像“猪跑了”、“洪水来了”等桥段可以设计得更具动感,增加格局的冲击力和色彩。

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认为,《扶贫路上》非常成功的一点就是它的音乐,“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非常鲜明,整体非常统一。这部作品,民族歌剧规律的体现和音乐特色的把握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它能打动人。”

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扶贫路上》是一部接地气的走心之作。他提到,如今所有艺术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怎么样在21世纪用民族音乐征服年轻观众,怎么样把最鲜活的生活呈现在当代的舞台上去征服年轻人。答案就在于要用新的思维来看待舞台艺术的变化。“这部剧的主角是90后,我们的观众也是90后,我们要演出90后,征服90后。”

“现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一定要有民族的素材在里边。要突出民族调式的要素。”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认为,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走向世界,民族特点至关重要。“我们在唱西洋歌剧,一听就是意大利、德国的,这个就是音乐民族性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西洋音乐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认为,导演田沁鑫很好地处理了当代剧和传统艺术在有限的空间中的融合,把导演的艺术想法、艺术理念和呈现样式体现得很好。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孙雅艳曾经在广西百色田阳县支教了13年,“我们是2001年去的,剧里画面的呈现让我们在情感上非常有冲击。和我一起下乡的是上海歌剧院的男低音歌唱演员余杨,他在现场就跟我说这个画面就是我们当时去的时候的画面的再现,那种情感就是我们当时去的那种情感。”她表示,文艺院团在创作过程中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入实地考察的态度,倾尽全心、用心、用情、用爱去创作的情怀,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