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过招华流缘何输韩流?

 “师徒”过招华流缘何输韩流?  著名作家张贤亮为中国文化产业支招。

  昨天,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举行的"国际艺术品牌大师论坛"上,著名作家张贤亮就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韩国的进行比较,他指出,作为"老师"的中国文化产业不敌“学生”韩国的根源在于自身。想象力匮乏和呆板的思维模式是困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源所在。

  "师"不如"徒"

  "韩流"汹涌,韩剧更是所向披靡。一部《大长今》几乎让国内所有影视工作者"望尘莫及"。对于韩剧,如今国内影视界争论不

  休,认为韩剧确有长处的大有人在,抨击韩剧的呼声也愈演愈烈。对此,张贤亮从产业角度指出:"韩剧现在争议很多,其实问题不在韩剧本身。韩剧只是韩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我倒是认为'韩流'热应该引起思考。"张贤亮就中韩两国文化产业现状作了一番对比。"2004年,韩剧的出口额达到了7400万美元,几乎与韩国小汽车的出口额持平。而反观我国,一年要拍数万集电视剧,结果几乎有1/3上不了电视。而一年的数百部电影,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几乎连十分之一也没有。你说韩剧不好,可人家就有人买,文化产业要从结果来看,从效益来看,这样判断,其实好坏很明显。"

  张贤亮在承认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劣势的地位后,提出了质疑。"人人都知道,韩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学生,我们现在电视工作者的物质条件也不比韩国的差,可为什么现在刮的是'韩流'而不是'华流'?我国的版权持有者,被别人使用版权反过来还要倒贴使用者交版税,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是什么制约了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是什么制约了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什么让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文化大国在产业竞争上竟然敌不过自己的'学生'?"

  解读两大病症

  张贤亮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不敌韩国,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想象力的匮乏。"就个人创作者来说,什么叫想象力?想象力实际是记忆力高度爆发的结晶,它是创作者个人的生活阅历、历史知识和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综合后高度爆发才产生的。"张贤亮认为这是多年教育造成的后果。"我们多少年来受到的教育都是组合历史的教育,我们所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通过政治来进行诠释或选择的。让我们高兴的我们就记住它,让我们不高兴的,我们就忘掉。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说到关羽,总是喜欢提'过五关斩六将',而不喜欢'走麦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性。"

  张贤亮指出,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禁锢。"多少年来,我们受的是不十分科学和不很全面的唯物主义教育,使我们思维的模式总是朝一个方向走,不是这个极端就是那个极端,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有益的就是有害的。缺少一点异性思维或是散性的思维方式。现在上层领导不断地叫我们解放思想,而我们自己却举步不前。举步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怕什么,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模式。"至此,张贤亮进一步指出:"历史知识贫乏,文化素养不够;思维方式和思想模式又有问题,你怎么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为此,张贤亮认为,不能单纯地怪韩剧好或者不好,国内的文化工作者更多的应该从自身的角度看到不足。

  在"两点"上下苦功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两大病症,张贤亮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迎头赶上必须在两点下"苦功"。首先是更多地占有历史资源,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第二则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韩剧能大行其道,在于它高度的产业化,而我们还是把文化产业当文化事业来办,当然不是对手了。"张贤亮引用韩剧的例子指出,"所以,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有市场竞争。有了市场竞争,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思想素质。但是现在缺乏竞争,要知道竞争比领导的严厉指示和行政指令更为有效。"

  不过张贤亮最后强调,韩剧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它的质量,而不单纯是依靠一种营销。"只有质量好的,才能卖出去。韩国的东西没有傍美国的、日本的,都是自己的,但正是质量帮助它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