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盘子的农民工“变身”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唱冠军

  “音乐给了我机会,也改变了我的人生。”从端盘子的打工仔到国际艺术节的歌唱冠军,来自安徽凤阳农村的26岁青年宋亮亮在上海的10年间,命运发生了巨变。

  13日晚,在第1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上,宋亮亮以一曲《思念谁》获得了全场最高分9.48分,战胜了与他年龄相仿的水电工、工程师、白领歌手,战胜了会唱中国歌的外国留学生,圆了自己的歌唱冠军梦。这已是宋亮亮第二次参加这样的大赛,上一次是2008年,那时他获得了亚军。

  宋亮亮是正在融入城市的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二亿分之一”。

  16岁就离开家乡到上海打工的宋亮亮,大部分时间是在餐馆端盘子、洗盘子。“盘子上放10罐、20罐啤酒,我照样能跑得飞快、托得沉稳,还能哼着小曲。盘子在我手上有时可以转出各种花样,让顾客没动筷子,看了也开心。”宋亮亮回忆自己最初的打工生涯。

  除了端盘子,宋亮亮的拿手绝活就是唱歌。他说,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在田埂上学唱民歌,稍大一些又跟着村里别人家的收音机哼歌,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

  “刚来上海的时候,打工的饭店里总能找到VCD播放机。一到下班时间,我就喜欢拿起话筒一直唱,老板和身边的同事都觉得‘这小伙子唱歌蛮好听的,蛮有音乐细胞的’。”他回忆道。

  “那时,端盘子的工资也就一个月几百块钱,吃住都在饭店宿舍里,唱歌不仅可以解闷,而且身边的听众多了,觉得自已还挺有成就感。”

  尽管只有小学肄业的文化水平,但2008年的那次新上海人歌手大赛使宋亮亮脱颖而出,并被经纪公司相中。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靠唱歌也能养活自己,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块钱,这是以前不敢想的,我赚了就把钱往安徽老家寄。”放下盘子、拿起麦克风的他说。

  宋亮亮回忆,刚开始学当自由职业歌手时,一个晚上可能要赶四五场演出,最近几年生活作息变得更有规律了,驻场演出还有了固定的“粉丝”。

  进入秋冬季节,宋亮亮在上海普陀区的一家大浴场参加驻场文艺晚会表演。每晚7时,他都会准时到演出后台报到,热身、拉嗓子、化淡妆,再换上演出服,然后握紧麦克风,登台亮相……开场表演的是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他扮演“男主角郭靖”,边唱边跳少数民族舞蹈。然后,正式演出开始,他在几分钟内换上西服,唱起《思念谁》、《雨一直下》等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曲。

  有时,在与场下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宋亮亮也会表演一段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歌曲《忐忑》。宋亮亮说着就对着记者表演起来,“啊咿啊咿诶”,唱到激动处,他还会配上挤眉弄眼的表情。

  在宋亮亮的心目中,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楼高人多”,而且挺亲切。“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人,比如打工饭店的老板、长风社区文化馆的馆长,还有很多热情的观众,他们都鼓励我坚持唱下去。”

  在今年的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现场,宋亮亮的“粉丝团”多达上百人。他们大部分是中年人,来自不同行业。大家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和“鼓掌拍”给亮亮鼓劲,“亮亮加油”“亮亮,你是最棒的”的加油声不绝于耳。

  决赛场上,宋亮亮不仅表演了拿手的《思念谁》,还和他的家乡老友阿东一起演唱了《老乡》,作为“亲友团”的特别节目。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歌词响起,台下掌声雷动。

  “唱歌对亮亮来说,就是一个梦想,别人要是获了亚军,就觉得很得意、很满足了,他不是,他还坚持想拿冠军。”阿东对记者说。

  如宋亮亮一般正在城市工作的农村户籍人口,还有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以及生活在广袤农村的农民等,正逐步进入中国各级政府公益性文化政策的聚焦之下。一个关乎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中国基本形成。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也为他们中一部分具有特殊才艺的青年提供了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

  “唱歌毕竟也是‘吃青春饭’,今后除了要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重新学好文化、多识几个字,也是我的梦想。”宋亮亮很认真地告诉记者。

  因为在小学阶段辍学,宋亮亮一直觉得自己识得字还不够多。容易写错别字是他平时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我会用拼音输入法发手机短信,也会上网聊天,但是我知道有些字我输错了,是错字、别字,我也说不上来,但我想有机会就要补补课,更上一层楼。”

  “音乐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自信’,每场演出总有人为你喝彩,这是多么有尊严的一件事;拿了冠军,你的舞台就更大了,要唱给更多人听。”与3年前获得亚军时的哽咽落泪相比,宋亮亮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一刻,又多了一份淡定从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