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个性的特有表达(何嘉坤)

 城市个性的特有表达(何嘉坤)    今天我来到上海,感觉非常荣幸,眼下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全世界的目标都聚焦于这座令人赞叹的城市。我非常感谢主办方将我们召集一堂,也想对这个充满巨大能量、决心和资源的重要大会表示衷心的谢意。

  上海和香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两座城市的人民有着频繁的往来。我们相互间可以学到许多,共同能做的则更多。

  香港艺术节,如今已快步入第39个年头了,这是在香港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大型艺术节。艺术节在每年二月和三月举办,呈现超过200个的表演节目和活动,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作品。香港艺术节获得了社团和观众的有力支持,并且在近年持续获得了超过95%的市民关注度。

  香港艺术节在1973年由三位香港公民创立:查尔斯・哈迪先生、肯尼斯・方爵士以及Shaw Run Run爵士。商业社团的领导们认为在香港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里,需要一个顶级的国际艺术节。

  香港艺术节创始人的身份和他们筹办艺术节的方式,塑造了现在的香港艺术节。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这是一个香港的节庆活动。从1973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到现在,香港艺术节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这点今天我们已经做到了,艺术节满足了香港观众的娱乐需求、激励香港观众对艺术的支持,为他们呈现了最好的节目。

  看看香港艺术节的节目历史即知:早些年,本地艺术活动尚处起步阶段时,大部分的节目都是邀请外国艺术家来表演。然而,从第二届艺术节开始,随着粤剧泰斗新马师曾的表演,粤剧这个成熟的地方艺术形式成为了艺术节的常规特色。2010年,香港艺术节开幕,也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香港艺术节也开始致力于振兴与研究这种艺术形式。

  其次,这是一个国际艺术节。这与之前提到的并不矛盾。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和全球制造、物流与经济枢纽,香港始终对世界开放。这是她本性的一部分,她一直有一种国际视野。因此,作为一个香港制造、为港服务的艺术节,香港艺术节拥有很强的国际视野是很自然的。

  第三个特点在前两点当中已经稍有提及:香港艺术节是一个城市个性的特有表达。在艺术节办公室里,我们感到自己也是香港故事的一部分,新的篇章一直在书写。

  香港艺术节也是一个节目覆盖非常之广的艺术节,从勃拉姆斯到鲍什,从还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到艺术大师都在艺术节上有展示的舞台:街知巷闻的玛丽安・费丝佛、西西莉亚・巴托丽、芳艳芬会出现在同一块海报上。对我来说,这就是香港――多样、开放、包容、勇敢、多面的城市个性与风格,不墨守成规,灵活应变、以人为本、挑战极限,一往直前但又尊重传统,并且始终对于挑战和机遇都应变自如。

  瓦格纳的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达》将在2011年搬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瓦格纳曾说这部作品将“唤起人类未觉醒的意识”。这让我思索――香港艺术节是怎么从一个小群体走出,最后成为了一个能够挖掘与代表其举办地城市生活与价值的艺术节的。

  因此,除了展现城市风貌、带动经济增长、刺激创意生产力、唤起社会意识和凝聚力以及其他所有的益处之外,一个艺术节还是城市精神的表现,是一个城市个性的浓缩。 (全场鼓掌)

发言人:香港艺术节执行总监何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