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真善美”获奖征文选登——从国外看中国戏曲

2016-12-21

张雪峰

今年七月份是我隔十年第二次从英国来到了中国。与第一次不同,我既掌握了一定的中文能力,又对中国的文化略懂一点。另一个不同点是我七年在英国生活中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中国的国粹,即京剧和其他的剧种。我早知道上海京剧院有格外优秀的演员,没想到上海还会有许多地方戏的演出。看了沪剧和淮剧觉得太精彩了,就决定每一剧种都要最少看一场。得知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会有一项以“600分钟600年”为题的戏曲演出,我就很早买票了,很兴奋地期待10月21日的开锣。

演出分三场,9个剧种带来了自己的经典。开头是沪剧《女看灯》。沪剧是我来上海之前很少听到的剧种,很有当地特色,节奏快捷表演诙谐,而且虽然刚来上海不久的我还有点听不懂上海话,但是因为演员的表演总是很生动很清楚,这从来未成为欣赏演出的障碍。尤其看完了这一折只能佩服主演华雯的记忆力强、口齿伶俐。

说听不懂沪剧,其实我更没能听懂的是第二场的梨园戏。不碍事:主持人说他是跟很多人一样,看着曾静萍喜欢上了梨园戏。再算我一个!其实因为关于戏曲的知识还很有限,我是把梨园戏和花鼓戏混同了,以为这是那种‘热闹’的剧种,而且觉得全三场都有可能多了点。。。一开锣我就惊呆了,直到曾静萍下场才重新开始呼吸了。音乐古老而神奇,动作美得我真没有词儿能表达出来。以前知道戏曲的程式形式一部分来自木偶戏,但这是我首次亲眼看到了,舞台上就像一种十分优雅的傀儡活化了。三场都如此,不管唱、念、做、打(鼓),只能叹为观止。

从南往北,600分钟的两种梆子戏是评剧和豫剧。豫剧是我第一个喜欢上的地方戏种,而这次的演出由我因为他的响亮的嗓音早就崇拜的李树建领衔上演的。看完了《程婴救孤》的一折发现,不但他的嗓子好听,唱的时候还千变万化,每一句的情节都非常逼真地唱出来了。

第二天原来应该是四个小时的演出,到晚上发现了已经看了差不多五个钟头。只嫌太短!

开锣戏是越剧《追鱼*书馆》,随后是川剧《摘红梅》一折,两剧目都很可爱。越剧还是熟悉一点,每次看都觉得很漂亮。川剧却是我第一次看,感觉很不一样。主持人介绍演员后知道主演王世泽是76高龄的老艺术家,但他一上场就很快让人忘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很活泼的、很可爱的小生。川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帮腔”,效果别致,我一开始还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习惯之后还是觉得很有特色,给演出增加了不少气氛。

第二场的另一个亮点是魏海敏带来的《贵妃醉酒》。按照主持人的介绍那天恰好是梅兰芳先生的生日,看原汁原味的《贵妃醉酒》再合适不过。再加上配角是两位一直很喜欢看的上京演员李春和严庆谷。尤其是后者在我看过的不少剧目都出场,而且不管是在大圣戏演主角孙悟空或者在其他剧目扮演戏份不多的角色,他总是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表演深入人心(这不是客套话,记得他在另外一场演出出场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阿姨忍不住转过来给‘老外’介绍一下,说“那是严庆谷,我们都很喜欢他。”周围的观众都点头了。)

话归正题,主持人介绍魏海敏还说(如果我理解对了的话)她是按照男旦原来“高拉低唱”的唱法表演的。如果当年现场听梅兰芳唱是这样的,那对老唱片一直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的我算恍然大悟了。第三场魏海敏上演《苏三起解》,同样好听好看,好在我总是按照大众的叫好处鼓掌,要不然我肯定是一句一个叫好,早被轰出剧场了。以前网上看过一句话,觉得形容这位大青衣最合适:她确实“浑身是戏”!

总体来说,如此好看的演出在中国也有可能是难得一见,我这次来上海有幸赶上这个机会格外高兴,也非常感谢所有安排和参加这项演出的人员。热烈欢迎演员们到英国来演出,你们已经有一个宣传志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