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真善美”优秀征文:唯有牡丹动人心——大师版昆剧《牡丹亭》观后感

2015-12-23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当细腻柔曼的声腔再次响起,我知道,我与《牡丹亭》的约会再次如期而来。家在江南,最爱这姹紫嫣红,爱这赏心乐事,从读书始,当汤显祖的《牡丹亭》呈现在我眼前之后,我就迷上了这个至情至性的国度。 
        一见《牡丹亭》,便倾三生心。自此以后,举凡《牡丹亭》演出,无论是北昆、上昆,还是浙昆,心往神之,身往前之。爱上牡丹亭,爱上昆曲,参加过昆曲爱好者的社团,学生的时候也做过志愿者,只为了多看几回《牡丹亭》。
        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子,在艺术节的氛围里,大师版昆剧《牡丹亭》婉转登场,一梦经年,叫我如何不爱它。《牡丹亭》作为浪漫传奇名篇,南北舞台上泰斗级表演艺术家联袂出演,共襄盛举。大师们此番高龄出演,身体状态自然不比盛年。五位杜丽娘,大部分的身形已经不复当年窈窕,容颜也不如当年艳冶,可是她们在演出中,时常使人忘记这些,而陶醉在她们塑造的人物里。也许这就是现场观演的的动人之处,我们在欣赏唱词身段的同时,更在品味历经岁月打磨的大师风范。
        在以箫管为主伴奏的昆曲演唱中,台上大师字重腔轻,情、气、声三者和谐统一,尤显从容大气,格调清奇,这正是“水磨调”的本色。张继青的朴素隽永与华文漪的华美端丽都唱出了杜丽娘的闺秀神韵,石小梅与岳美缇似是迥然不同的表演特点也同样呈现了一个倜傥而儒雅的柳梦梅。“你情中,我意中”,有时一个眼神即胜过千言万语,伟大的艺术家仿佛弹奏着凌空拨弦,拨动着观者心中的无弦之琴,或悲或喜,撩拨动心底里的那块最柔软处。尽管老师们都上了年岁,音色也不复少年时的明澈,但生、旦之间的情愫关系,其浓淡分寸、明暗程度,却总是恰当妙处,演绎着杜丽娘与柳梦梅初相逢时斑斓美妙的情感画卷,让我想到青涩年代那纯纯的依恋。
        一部《牡丹亭》,哪里分得清谁是观众,谁是演员?艺术大家们在台上演出,其实是在演绎自己,岁月留痕,无论个人事业还是情感,每个人似乎都已写就了属于自己的“牡丹亭”,当他们在艺术人生的暮年,重拾起少年时老师传授的戏文曲谱,低吟浅唱间,或已分不清是杜丽娘、柳梦梅还是自己了。观众们在台下观看,其实也是在心底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姹紫嫣红,你看到的是春光无限好,我只怕乱红飞去,一瞬间,台上台下,孰真孰幻,皆是梦中人。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在十多年前,作为十八岁的女生,如果说我爱昆曲,我爱《牡丹亭》,周围的年轻人会以穿越的眼光来看我,但现在,阳春白雪,已经飞入百姓家,随着传统文化的新一波热潮掀起,更多人爱上了这份唯美,这份婉约。如今坐在剧场,除了老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白领、教师、公务员甚至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我的邻座,成为知音。作为资深爱好者,我抓住一切机会普及昆曲,说起《皂罗袍》,说起《集贤宾》,每个曲牌都有着美丽的名字,也有我关于昆曲的梦,这个梦中我永是芳华,与诸多爱好昆曲的人在艺术殿堂里恋恋不去。我想这也是举办艺术节的初衷吧,让爱好艺术的人在这里找到自己所爱,将这份情衷传播给更多的人。芙蓉到处,便是春光,花开花落,艺术永远不老。

文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