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孵化器效用日益扩大

2015-11-17

音舞剧场《霸王别姬》取材于汉族琵琶经典独奏曲《霸王卸甲》的内容。 周元 图

舞蹈多媒体剧场《希望是长着羽毛的》中看似碎片的每一个媒介相互映衬和填补。 周元 图

《双下山》是舞蹈艺术家赵梁继《警幻绝》、《幻茶谜经》后,让人瞩目的“东方灵欲三部曲”终极篇章。 顾忆 图

■ 14部委约作品、100多场邀约演出, 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设板块,“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今年已经举办至第四年,10月18日-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等地举行。一周时间内,共有包括14部委约作品、100多场邀约演出、5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文化活动,吸引了近10万人次观众。

  今年的艺术节上,“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演出与交易会依旧同期举办,进一步扩大艺术节孵化器的效用。委约作品中的《朝闻道》、《斩·断》、《青衣》、《双下山》、《画皮》、《广场上的垃圾》等都得到了国内外不同观众群体的关注。以穿越电影结合现场戏曲表演的委约作品《斩·断》脱颖而出,英国南岸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凯利在演出后直奔后台,当场邀请作品明年下半年赴英演出。旧金山国际艺术节正式邀请青年编导吴佳的多媒体剧场《希望是长着羽毛的》于2017年赴美演出。现代舞剧《画皮》展示“黑马”姿态,获得美国国际创意艺术节等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扶青艺术家计划首次尝试了将定向委约和公开招募相结合。对来自艺委会、艺术院团、院校或资深业界人士推荐的、有一定创作经验、在业内具有良好口碑的青年艺术家,给予重点支持。“定向委约”的机制也让机构合作委约成为可能,台湾广艺基金会、腾讯NI、吴兴国传奇剧场、澳亚艺术节、谭盾工作室等都已表现出未来合作委约的可能性。

14部委约作品

立足传统形式创新

  今年的14部委约作品分别是6台舞蹈作品、6部音乐作品和2部装置作品。

  6台舞蹈作品不约而同地将视角落在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诠释上,同时融入多媒体、戏剧、戏曲、装置、声音艺术等丰富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既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舞蹈概念,又展现传统文化的美学与诗意。

  作为创想周的开幕系列演出首先在上戏端均剧场登场的是三个舞蹈作品集锦,现场座无虚席。编舞陆雅慧曾受聘于广东现代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侯莹舞蹈剧场,现受聘于沈伟舞团,她用《北纬39°与40°之间》的现代舞描绘了相爱的人身处北京与纽约的情感命题;舞蹈多媒体剧场《希望是长着羽毛的》由海归青年编舞吴佳创作,年轻的吴佳已成为美国圣玛利亚学院舞蹈终身副教授,曾获德国皮娜鲍什国际舞蹈节、旧金山国际艺术节和洛杉矶舞蹈节等多个舞蹈节委约。

  音舞剧场《霸王别姬》可谓本地顶尖创作力量强强联手:由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跨界合作,青年编舞马涛、青年琵琶演奏家汤晓风共同创作。

  青年编舞王亚彬的舞剧《青衣》是根据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是王亚彬用现代舞精致地解读东方艺术;赵梁的舞蹈剧场《双下山》以“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呈现了《思凡》里的小尼姑与《下山》中小和尚的命运之牵绊;杨海龙的全男班舞剧《画皮》用柔美的扮相、内敛委婉的气质与舞美服化道浑然天成,音乐烘托着唯美的气氛,此剧得到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与各方邀约。

  6台音乐作品形式多样,周娟交响乐《悟空五则》是世界首演作品,成熟作曲技法与布拉格交响乐团的精湛弦乐相得益彰。田田的室内歌剧《三重奏》和温展力的清唱剧《广场上的垃圾》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举行了演出。

  在委约作品中最受关注的一场演出当属浅水湾艺术中心的“未来音乐”场,当晚共有三个节目。音乐电影《斩·断》由戏班乐队班创作,电影用荒诞和夸张的手法讲述了关公斩貂蝉的古老故事,并辅以7.1声道的现场音乐,是一次国内音乐人罕见的跨界尝试品,综合艺术质量让海外嘉宾为之惊叹,也是海外嘉宾表现出最大兴趣的作品。

  马俊丰和王利夫的多媒体互动科幻剧场《朝闻道》,改编自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将现场音乐表演与多维交互平台巧妙结合,观众通过手机与剧场屏幕交互,乐此不疲,现场音乐也让谭盾竖起了大拇指。

  钢琴演奏家宋思衡与著名电子音乐人、视觉艺术家B6联手创作新古典电子音乐《日与夜》, 在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每一首作品中选择动机并重组,配合以模拟物理声波的立方体装置,给人新的感官体验,作品得到韩国Big Bang经纪人、新媒体主播、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的兴趣,纷纷抛出合作的绣球。

  委约计划还有两个装置剧场作品:多媒体音乐剧场《2o15》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周东的作品,由演员的音乐和舞蹈表演配合背景的城市影像带给观众自省;新媒体装置《恒星》是由上海戏剧学院李泓晔和郭金鑫共同完成,作品中以光为载体,结合音乐、舞蹈、影像向观众传达人们心中对艺术的狂热、对艺术的执着,在上戏图书馆连续一周演出,场场爆满。

“大师工作坊”助力艺术质量

  今年“扶青计划”延续“大师工作坊”的方式,邀请到各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对入围创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年轻编导的创意进行深度锤炼,让其舞台呈现更臻完美。

  无论是海选还是初选阶段的工作坊,各评审和嘉宾均有深度参与,戏剧导演李六乙以专注传统戏曲与当代剧场结合的探索著称,此次对海选青年艺术家选择、文本、表演进行深入辅导。国际知名作曲家郭文景不仅召集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青年作曲家参与项目,也对国内青年作曲的两部室内微歌剧和清唱剧制作进行指导。中国唯一获得四项国际编舞大奖的王媛媛团队在舞蹈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制作上做了把关。著名舞台设计师韩江在技术、制作等各个方面给予青年创作者宝贵的建议;而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演出前参看了每个作品排练视频。

  在“大师工作坊”帮助提高质量的同时,扶青计划也不断提供让这些作品走向国际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艺术节的平台,包括《斩·断》、《希望是长着羽毛的》、《画皮》在内的多部作品都收到了很多邀请意向。《霸王别姬》也获得了香港新视野艺术节的青睐,而英国南岸中心更是对《日与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国外嘉宾对这些委约作品的观感也可一窥国际市场的趣味。美国林肯中心总监奈杰尔·雷登对《斩·断》十分喜爱,并说“没想到青年艺术家会用如此诙谐与轻松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瑞典使馆文化参赞Mathias Lafolie则对《双下山》很有感觉:“这个作品有效地融入了多种中国元素,有一种神秘感在里面,有点奇怪但让人难忘。”几乎所有来看演出的国外嘉宾都希望从扶青计划中看到中国的青年创作者在想什么。旧金山国际艺术节负责人Andrew就明确表示:“希望可以带更多反映当代中国年轻人观念、生活状态的作品去美国。”

邀约作品:百余场节目

与大师讲座集中亮相

  相比委约作品更希望扶持并挖掘本土原创力量,2015年“青年艺术创想周”的“邀约展演”板块更倾向云集世界各地作品,一周内有100多场舞台艺术节目轮番亮相。

  “青创周”今年在邀约作品的选择上注重作品的艺术创新性、引领性。几个板块力图体现丰富性:“身体律动”板块展现肢体的无限可能;“文以载道”体现了戏剧文学与创新形式的结合;“多维交互”为创作者对于新科技的探索与思考;“跨界音乐”融合了世界音乐与现当代音乐的剧场呈现。

  两台重头大戏成为今年邀约作品的亮点。导演李六乙作为扶青计划艺委会成员,第一次带着话剧作品来到上海,作为向费穆导演致敬的话剧《小城之春》继香港之后首度亮相内地舞台,引发了极大的反响;而费穆的女儿费明仪女士、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濮存昕等也都作为嘉宾参与了演后谈,探讨了李导话剧舞台的创作理念。而“云门2”作为扶青计划的常客,今年再度带来新作《来》揭幕青年艺术创想周,依然一票难求。

  “青创周”今年还邀请了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为创想周带来了该团成立50周年的团庆大戏《罗生门》,由视觉艺术家叶锦添打造,台湾武生演员戴立吾加盟演出,彰显了台湾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潜心思考与继承发展。

  一周内上百场演出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讲故事剧场《雪夜》,多媒体电玩音乐剧场《柯基托斯2.0》、瑞典多媒体独角戏《朱丽小姐》、由比利时音乐人策划的《一场跨越历史的演奏会》、美国实验音乐家大卫与古筝的即兴碰撞《丝绸之路》、台湾音乐剧小品《四个人的下午茶》,都是展现了世界前沿的科技与舞台艺术的结合。

  演出以外,今年“青创周”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各种活动。“青年境界”展览论坛探讨青年美术家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周”不仅带来音乐装置展,还有乐器制作工作坊。互动表演工作坊尤其受到学生欢迎,艺术家对表演技巧的教授、创作心得的交流均对学生有很大启发。

  今年“青创周”最大的亮点是大师讲座。德国导演奥斯特玛雅和余秋雨的讲座都是座无虚席。而沈伟、王媛媛、韩江、欧建平、杜薇还一起为委约艺术家和专业观众带来了“打破身体与音乐界限-作曲编舞交流会”。

青年艺术家眼中的“扶青计划”

  马俊丰(作品多媒体互动科幻剧场《朝闻道》):

  感谢“扶青计划”帮得多、管得少。只要创意三观正,“扶青计划”不干涉创作。但这不代表他们对作品不闻不问,相反,每个创作节点,“扶青计划”都会联系专家做外援,为项目把脉。

  王亚彬(作品舞剧《青衣》):

  “扶青计划”的舞台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艺术节,可以让更多国内外著名的演出商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这对于青年人而言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

  竹马(音乐电影《斩·断》):

  我觉得扶青计划这个项目,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在中国去做一些当代艺术或者新锐的东西,是一个人的旅程。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我们做的音乐。我觉得扶青计划这个平台是具有这个功能性的。

  宋思衡(新古典电子乐《日与夜》):

  我觉得扶青计划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它没有考虑作品的商业价值,也没有考虑这些计划是不是疯狂,它只是把我们艺术家内心想要做的东西拼命地挤压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扶青计划实际上就是用我们政府的资源在推动艺术方面的前进。

  马涛(音舞剧场《霸王别姬》):

  平时我们在国家院团里面,需要针对主题思想去进行创作,但在“扶青”我们创作的自由空间更大,它让我可以尽量地去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扶青”扶持青年编导,鼓励我们创作出比较新颖、与众不同的作品。

  杨海龙(舞剧《画皮》):

  首先扶青给我提供了与观众更多沟通的平台,这个是非常可贵的。因为我觉得在中国做舞蹈或者做现代舞非常非常艰苦,而且以自己个人的一个项目出发,然后能够得到艺术节的扶持,我觉得特别特别感恩。

  田田(室内歌剧《三重奏》):

  “扶青计划”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接触到很多热爱艺术的非专业的年轻人,同时可以与一些从事艺术专业的年轻人交流。其实很多时候,不从事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思考“艺术是什么”。

(东方早报 记者 潘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