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磁场”领观众看懂“门道”

■ 艺术节增设艺术教育活动,导赏、讲座等激发观众热情

  今年,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了“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探索着如何让百姓从看热闹的门外汉成为会看门道的艺术内行的新路子。演前导赏、演后谈、大师班、工作坊、艺术游戏、专题导览、公众讲座等一系列全新设计的“艺术教育”活动,动静结合、立体多维,“超前一步”地呈现在了广大观众面前,大大激发了观众关注和参与艺术节的热情,艺术节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磁场”。

演出与导赏相结合

让门外汉变内行

  每一个观众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如何选择和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也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引导。本届艺术节制作了以演出与导赏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俄罗斯乌拉尔舞蹈团、以色列“银”舞蹈团、俄罗斯踢踏舞剧院在为观众呈现风格迥异的舞蹈盛宴时,还穿插了专家的讲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观演欲望,还让观众学到了许多艺术的专业知识。

  一位不太懂音乐剧的观众特地从浦东赶到文化广场参加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导赏活动,她说:听导演的介绍,不仅是对看《犹太人在上海》的补课,还能激发对音乐剧的兴趣,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去看的。

  《我和88个小伙伴——刘诗昆和上海琴童演奏音乐会》在儿童艺术剧场举行,一千多座的剧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一位家长说,带着孩子就是冲着听大师的现场讲解来的。活动中得到刘诗昆老师点评的11岁琴童樊云迪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学琴已有6年了,今天能受到刘诗昆老师的精彩点评,我感到十分自豪,我爱着音乐这门艺术,我认为音乐是艺术中最美的一种,让我爱不释手!76岁高龄的刘诗昆先生在与孩子们互动后深有感触地说: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千万不能光凭兴趣,而要注重艺术教育,搀着他们一步一步往正确的方向走。

  10月20日,对于嘉定马陆包桥村的村民来说,真是像过节一样,俄罗斯乌拉尔国家舞蹈团专场演出和导赏活动就在他们的家门口举行。夜幕下,上千名村民聚集在村民公共运动场上,观看着精彩纷呈的演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鸣。艺术节中心精心准备的导赏讲解,让村民们看得入神,听得有味。

  一位姓陈的老农民激动地说:“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艺术节的精彩节目送到了家门口,大开眼界,好透好透!而且每个节目都有报幕员解释,我看懂了!”该村的党总支书记樊冀萍说:“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活动与我们村民文化节对接,不仅让村民们欣赏到了一流的演出,更让大家感受到了高雅艺术带来的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外国人走进了艺术节,我们村民也要走出村子,去参加艺术节的其他活动,效果非常好!”

  本届艺术节首推的“艺术节演出、展览面面观”讲座,邀请名家、老师分别对舞蹈、展博览、戏剧戏曲类艺术作导赏,动静结合的艺术选择满足口味各异的观众,很多观众在听完导赏讲座后便跃跃欲试地去买票了。

  10月9日,购买艺术节公益票现场,一位阿婆茫然地看着五花八门的戏票,不知道买什么票、看什么戏。当听完《艺术节演出、展览面面观》的专家介绍后,阿婆心里有底了,一口气买了好几张票。她说,听专家的,没错!

艺术鉴赏讲座

提升鉴赏能力

  本届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的另一个亮点是艺术鉴赏的讲座。在以往纯艺术展览的基础上,本届艺术节推出了与展览对应的艺术鉴赏讲座,如“雪域撷珍——文物珍品鉴赏讲座”,连续四场,吸引了大量的听众,讲座以静态方式展现了西藏文化精髓,让观众领略民族交融成果,在加深他们对西藏藏品及风俗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对展品的鉴赏能力。

  《雪域撷珍——西藏文物珍品展》分为“史海钩沉”、“妙相梵容”、“指尖神韵”、“珠围翠绕”共四个单元。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三家典藏的时代跨度上起北魏、下至新中国的文物珍品,充分展示了千余年来西藏文化艺术的精髓。

  “雪域撷珍——文物珍品鉴赏讲座”则紧跟步伐,适时邀请了4位西藏文化领域资质颇深的专家,开展4场不同主题的讲座,和观众一起鉴赏珍贵而又独特的西藏文化艺术。

  其中一场,现任西藏博物馆副馆长达真从起源、制作工艺、画派、内容题材和价值等方面全面分享“艺术奇葩”唐卡的奥秘,帮助观众对西藏宗教艺术有一个更细致的理解,对西藏佛教和藏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达真透露,“西藏博物馆内特设唐卡厅,馆藏近3700余幅唐卡珍品。本届艺术节展出的26幅珍贵唐卡,绝大多数来源于西藏博物馆”。

  对西藏人民来说,唐卡艺术渗透在生活中。达真表示,“除了为在寺庙内提供宗教观赏,民间在婚葬嫁娶也会用到唐卡。比如在婚嫁时,迎亲的队伍前面会悬挂唐卡,以求吉祥;而在丧葬习俗里也把经过加持的唐卡供奉在家;此外,在修建房间时都会用唐卡祈求神灵庇佑;在重大的节日也会高悬唐卡,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艺术教育分层设计

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由于艺术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更多年轻观众开始关注乐微信互动平台上的信息;不少老年观众乘车来到艺术节中心索取导赏和讲座的入场券;许多家庭结伴来到艺术教育活动的现场……一位家住宝山的老观众说:从前就是简单地欣赏,看过算数。现在有了导赏和讲解,学到了许多知识,就好比一张戏票增加了好多附加值。

  此外,今年艺术教育活动还进行了分层次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艺术节中心对幼龄儿童、少年、青年、老人、白领、外来务工者、孤儿、军人等不同的人群,推出了不同的艺术教育项目,从对幼儿的艺术启蒙到高校学子的价值求索,从青少年的艺术梦想到特殊群体的心灵共鸣,艺术教育的超前一步,成了艺术节观众走近艺术,提升素养的重要台阶。

  艺术节通过“校园行”活动让艺术走进小学、中学、中职校和大学。对时尚的中青年,艺术节选定商圈,进行艺术普及。而面对年龄稍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艺术节更是贴心地将艺术推向社区。

  仅在“芭蕾梦工场”上海大剧院芭蕾体验日活动中,这样覆盖面广、有针对性的特色就彰显得淋漓尽致。针对零基础而感兴趣的观众,该活动送出“奇妙芭蕾大世界”讲座介绍芭蕾的基本知识,从历史起源到动作展示,让观众对芭蕾艺术形成初步了解和体验。针对初学者,设置了“小小芭蕾体验课”模块,并向学员示范英国皇家芭蕾舞考级课程内容。针对水平稍高者,开放专业芭蕾舞者基训课,配以专家现场主持讲解,让他们在剧场里近距离体验芭蕾的独特魅力。

  11月5日,“艺术节校园行”携宁夏银川艺术剧院著名民族舞剧《月上贺兰》走进上海大学,连演两场。数千名师生现场欣赏了这部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演出。

  《月上贺兰》历经5次编排修改,10年舞台洗练,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和阿拉伯舞蹈为主体,融入现代舞、芭蕾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展现了羊皮筏子、盖碗茶、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符号。此外,大量中东音乐与回族民间音乐的穿插和糅合,让这部舞剧热情又充满阳刚之气。观看结束,不少学生表示震撼和感动。

  九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开启了美育现代进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传递出人类精神的信仰。

(东方早报 记者 邢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