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诗《魅力西藏》在沪上演

黑色牦牛在舞台缓缓走过,西藏民族歌舞诗《魅力西藏》昨晚在文化广场上演,阳光雪域、梦回草原、醉美雅江、月映林海、哈达·心愿依次向观众展开西藏神秘而美丽的画卷。

融入藏戏等众多非遗元素

《魅力西藏》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花5年时间打造,集中展示西藏各地不同风格特色,呈现了西藏高原从藏北牧区、雅鲁藏布江到林芝林区十里不同俗的风貌。作为西藏民族歌舞最高标准演出,《魅力西藏》 屡获国家级大奖,演出达百场。

《魅力西藏》融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藏戏、卓舞、朗玛等。藏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的活化石。藏戏以唱为主,并与朗诵、道白、表演、舞蹈等基本程式相结合,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以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卓舞盛传于西藏山南地区,舞蹈通过演员辫子、腰鼓巧妙结合的表演形式,展现了舞者高超的技艺,已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朗玛”属于西藏宫廷舞,舞姿高贵典雅,服饰华丽端庄,与西藏其它热情奔放的舞种形成了鲜明对比,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藏族,《魅力西藏》也将视角对准了西藏其他民族,如服饰歌舞《阿布达尼的传说》中的“阿布达尼”,是珞巴族世代相传的民族英雄。珞巴族居住在西藏中尼、中印边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其文化十分独特。

沪藏文化交流渊源深厚

就读于上海行政管理学校的藏族学生洛松旺姆,昨天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来自家乡的演出,“《魅力西藏》 与我藏历年在拉萨看的表演很像,从演员到呈现技巧都原汁原味。不过,上海的演出,舞台更加庞大,灯光舞美也更加绚烂。”洛松旺姆告诉记者,自己班上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多民族同学。除了文化课,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社团课,涵盖体育、形体、乐器等多个门类。

西藏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在演出前一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西藏和上海相距4000多公里,但彼此有特殊的深厚情意,始终心连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生活日用品调运到雪域高原,西藏人民对上海牙膏、毛巾、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不陌生。双方文化交流渊源深厚,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从黄浦江畔走向全国,是上海女儿。50年前,第一代西藏话剧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返回西藏,令西藏民族话剧从无到有,前后五批话剧人才在高原生根开花。

(解放日报 记者 诸葛漪 摄影:祖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