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论坛:打通文化疆域“新丝路”

艺术节委约作品《青衣》将于明年4月前往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成为“一带一路”艺术节框架下的对外交流演出之一。

英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的中文版《战马》在艺术节期间演出,受到好评,是中英合作的成功范例。

苏格兰国家剧院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作的《龙》是中英合作剧目的又一范例。

■ 倡议“一带一路”沿线艺术节合作发展

■ 中英论坛希望推动两国更高质量双向文化交流

  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活动今年同样在10月16日和艺术节同时开幕启动,并于11月16日闭幕。本次论坛以“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为主题,共有一场主旨论坛、五场系列论坛、一场中英论坛,并开设了一次艺术节培训班。今年论坛的主会场依旧设在浦西洲际酒店,来自艺术界专业人士、学者专家、艺术工作者与会展开讨论,共有来自全球23个国家、地区的约750名代表到会,有约60名代表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随着艺术节论坛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年的论坛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嘉宾参与,每次论坛现场都座无虚席。而发言嘉宾的含金量也很高,名家云集、话题前瞻。诸如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艺术教育也首次在艺术节开设分论坛,报名人数爆棚。参与论坛者都表示收获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深度讨论交流之后,论坛取得了很多实际成果,尤其“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开创性地发出“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倡议。而中英表演艺术论坛时隔6年再度开启,其在中英表演艺术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近年来级别最高的。

主旨论坛云集

国际演艺界大腕嘉宾

  今年艺术节论坛的主旨论坛关注时代背景,聚焦了“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现状与未来”的主题。参与主旨发言的都是当今国际演艺界的大佬,分别是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艺术总监奈吉尔·雷登,舞蹈家沈伟,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总监罗曼·贝勒。三个人分别发表了题为《文化的连贯性》、《身体语言的中国元素与国际表达》、《互联网——弹奏传统的现代乐器》的演讲。论坛现场首次采用LED高清大屏,并结合现场演讲式视频,立体化展示最新国际作品,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

  而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和三位国外嘉宾一起,共同探讨新媒体如何影响着世界的舞台和世界的艺术。

  在奈吉尔看来,“现在的艺术家可以创造一些全新的艺术品类,同时把它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知识很美妙,但想象力仍比知识更加的重要。”沈伟同样认为,探讨新的表现语言和自己的品位、个性、知识,是当下艺术家的责任。

  而刘文国则表示,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有取之不尽的宝库,艺术家需要去挖掘中国的传统故事和表现手法,“我想形式最后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要有好的故事。”

  而罗曼·贝勒在介绍“布拉格之春”艺术节的同时,号召以中捷两国为代表的各国艺术家,利用互联网的契机,开展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下午的“艺术创新和科技融合”论坛上,聚集了全世界很多科技艺术领域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和管理者。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艺术总监介绍了他们这个全世界最先锋的媒体艺术盛会。中国台湾的广艺基金会执行长杨忠衡则介绍了台湾科技表演艺术的摸索过程。

  不过,也有其他嘉宾表达了对于技术介入艺术的不同态度。邵宾纳剧团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表示,对于新媒体和新技术他始终是支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要忘记,我们的戏剧究竟是在当下表达什么,究竟是在讨论什么事情。

“‘一带一路’圆桌论坛”

首度提出国际合作倡议

  “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是本届艺术节的重点分论坛之一。此次论坛共有沿线18个国家22个艺术节专业人士出席,所有与会者都对打通文化疆域“新丝路”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众多艺术节伙伴的支持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一带一路”艺术节的合作倡议,号召以“多样、合作、促进、示范”为宗旨,成立“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

  论坛上,各艺术节总监都对倡议表示了支持,期待能尽早形成“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从而推动实质性的节目交流交易。大家达成了共同的目标,就是在发展好各自艺术节的基础上,把多样化的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以达到合作共赢。

  芬兰艺术节联盟代表提出,“一带一路”艺术节网络应该不局限于属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它可以是一个开放平台,同时向所有的国际艺术节开放。

  对于未来具体如何操作这个合作网络,波黑萨拉热窝艺术节、土耳其安卡拉艺术节、罗马尼亚爵士辛迪加集团等代表提出了很多积极建议,比如要有一个组织来推动持续发展,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机制。而资金支持如何实现、艺术节怎样进行贸易交流等实际操作问题,更是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克罗地亚HDS爵士节代表就提出具体的建议,“过去可能丝绸之路上有大篷车,艺术家也在这条道路上面往来。将来可以请一些国家之间的乐团合作,比如说一年选一个国家的舞蹈团,再选一个国家的音乐团,然后让这两个国家的代表团去访问十个国家做表演、演出,他们就可以是大使。”

  除了办节合作,艺术教育是这场论坛引发最热烈讨论的部分,所有代表都对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等的教育很感兴趣,希望通过“一带一路”网络,展开对艺术教育的合作。

  波兰杰斯托帕爵士音乐节代表提出,对“一带一路”艺术节沿线不仅进行公众的艺术教育,而且要注重对专业人士、导演、制作人的培养。他说“如果一个音乐厅没有很好的人才,这个音乐厅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最重要的教育,是针对音乐节组织者的教育,希望今后能够开展此类教育活动。

中英演艺文化

6年来最高级别对话

  “中英表演艺术产业与教育论坛”是今年艺术节的特别论坛,也是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活动的一部分。继2009年首届中英论坛之后,这是中英表演艺术领域的最高级别对话。

  出席本次论坛的都是中英双方艺术、教育、政府机构最重要的代表。包括英国巴比肯中心总裁兼艺术总监尼古拉斯·肯扬爵士,英国南岸中心艺术总监茱迪·凯利,皇家歌剧院、英国皇家国家剧院交流部主任马丁·普兰德加斯特等。而中国方面,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大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等最高等级、最高水平演出团队、剧院、演艺活动主办方等均悉数到场。

  中英论坛筹划准备将近一年,与会者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准备。一天的论坛分为五个部分,代表们通过专业合作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集合大组的汇报、核心小组内部总结会等集体学习型的方式,进一步增进中英两国在文化产业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论坛上的8个中英合作案例涵盖了戏剧、舞蹈、艺术节、歌剧、学习培训项目、翻译项目等各个门类。其中有英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的中文版《战马》、苏格兰国家剧院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作的《龙》、英国皇家歌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联合培训和共同制作项目、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与上海大剧院的“歌剧院青春派”项目、伦敦南岸中心与上海音乐厅“倾听20世纪”项目、英国沙德勒之井舞蹈剧场委约中国陶身体剧场合作、苏格兰歌剧院与孔子学院“综合艺术教育”项目、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中英合作剧本翻译计划等。

  英国国家剧院的交流部主任马丁·普兰德加斯特因为《战马》这个项目,已经多次来到中国,和中国国家话剧院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合作。但他谈到的问题却是中英双方都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在未来保持高品质和创新。

  在马丁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人才的开发和储备;二是建立可以允许失败的工作室。工作室可以让艺术家在比较小的环境下自由尝试,而不用担心会被公众拒绝,《战马》正是诞生在英国国家剧院这个实验性质的工作室中。除此之外,艺术教育和艺术营销都至关重要。前者需要艺术管理者鼓励和创造一个观众群,他们对于各种形式的作品都接受良好;后者的关键是建立艺术品牌,以及观众对这一品牌的信任。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公关部总监王海凤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去接触潜在观众,培养观众,并保持现有观众的支持?”她提出,一是需要向政府、社会、商业公司等各个其他的机构呼吁艺术的价值;二是要在各大艺术中心及其相关机构举办艺术教育活动;三是要将票价定在观众愿意接受的价位。

  本次论坛在交流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推动中英两国更高质量双向文化交流的一系列动议和思考,使中英论坛成为两国文化领域对话和合作的重要定期会议。它的举办,为今后中英表演艺术产业与教育论坛奠定了成功的范式,对开展对话构建了平等、开放、互惠、互利的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东方早报 记者 潘妤)